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电子扫盲计划,是生命伦理委员会发起的一项力图实现教育公平的计划。
毕竟地球是不平的,在公私立学校泾渭分明、精英教育成为一种大众追求的后现代,失学儿童比重巨大。
每个人都想破头,力图进行家庭资本的代际传递,他们的后代从出生就被高级配置的外在条件包裹,这是郑泊豪口中的优渥的后天环境。
而那些出身底层的身影,也在考虑,怎样才可以改变自己暗无天日的命运。
电子扫盲计划似乎是个曲线救国的途径。
它的初衷是利用ICT来缩小贫富差距带来的信息鸿沟,进一步缩小因为资源垄断和信息不畅通带来的教育鸿沟,所有的一切都是免费的。
所用资金来自各大学校、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的不记名捐款,各行各业的精英也可以报名成为志愿者,无数大学与研究所的研究员带着使命深入山区支教,架起信息桥梁,把知识传播到更远的地方。
郑泊豪与时敬之都这么清楚,是因为他们的父辈都是电子扫盲计划的参与者。
时氏夫妇曾经亲自去一线支教,而郑泊豪的父母是计划赞助商。
“其实他呆的那个地方,按照户籍来看,周围没有特别好的公立小学,他八岁,要去一家汽修厂改造的工读学校上学,下午三点就放学,然后在街上闲逛,一直到晚上七点回家。”
郑泊豪在最后对孩子的母亲说:“这是一张电子扫盲计划的报名单。官方认证的,你要带他去报名。”
而时敬之无比粗暴地关闭了记录仪,没有人会知道这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