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T-D系统的成功运转,不仅让顾然团队在医药行业站稳了脚跟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跨领域的合作邀请。
来自智慧医疗设备公司的商务团队,正式拜访顾然所在的外企,希望与HIT-D联合开发一款可穿戴式智能体质监测设备。
“不仅仅是心率和睡眠,”对方负责人兴奋地介绍,“我们可以把温度、汗液成分、体表电位、甚至经络点电阻变化全部整合进来,和你们的体质档案系统实时联动。”
“等于让每个人的体质档案,实时可见,动态更新?”李思源兴奋得眼睛发亮。
“不仅如此,”顾然的思维开始飞速运转,“结合生活事件记录和用药反馈,系统甚至可以预测下一阶段的体质走向,提前做生活方式和用药提醒……”
“就是把秦老口中的‘治未病’,真正落实到每天的衣食住行里。”苏静补充道。
一场中西医结合的数字健康革命,似乎正徐徐拉开帷幕。
与此同时,几家大型三甲医院的慢病管理中心,也开始试点引入HIT-D。
西医科室与中医科室首次围绕体质档案展开联合门诊讨论。
西医团队关注患者的基础病种、用药情况和监测指标;
中医团队根据患者的体质档案和动态变化,补充体质调理建议;
HIT-D系统自动生成中西医联合随访报告,让患者真正感受到,自己不只是“病人”,也是“被完整看见的人”。
“我们以前总是按病种分科,现在终于可以真正从‘人’的角度,把各个科室的思路串起来了。”一位慢病中心主任感慨。
“中医和西医,不是对立的,而是拼图的两块。”苏静低声补充。
顾然听着这些反馈,忽然觉得,他们做的事,比任何一个单纯的药物研发项目都更有意义。
不久后,顾然和程向阳一起,受邀参加全球个体化医学高峰论坛,并作为唯一一个以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管理为主题的项目,在主论坛上做专题报告。
面对满场欧美医药界的专家学者,顾然的PPT上,没有复杂的分子通路图,也没有晦涩难懂的统计学公式,只有一张张普通人的体质曲线图,以及他们的生活事件记录。
“个体化医学的本质,”顾然说,“不是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描绘基因图谱,而是用最贴近人心的方式,记录每个人真实的生命轨迹。”
“每个人的体质变化,是他们与环境、情绪、疾病、用药不断互动的结果;”
“而体质档案,就是这段生命旅程最完整的记录。”
会议结束后,很多欧美医生和学者围着顾然,纷纷询问:“你们这个体质档案,是中医独有的吗?”
顾然微微一笑:“它根源于中医,但它属于所有想看见自己身体的人。”
同一时间,苏静受邀参加北京一所重点医学院的中医学术沙龙。
面对一群年轻的中医本科生、研究生,她没有讲古籍,也没有讲经典方剂,而是打开手机,演示她自己的体质档案记录。
“这就是我的身体日志,”苏静笑着说,“我不只是医生,也是自己身体的记录者。”
屏幕上,她过去三个月的体质曲线一目了然——
4月初,气虚夹湿,因加班过多;
5月中旬,阴阳平和,因调养得当;
6月初,湿热渐盛,因天气闷热加饮食不慎。
“体质,是活的;”
“医案,也应该是活的;”
“我们记录的,不只是身体,还有身体和生活的关系。”
台下的年轻学生们,第一次感受到,中医体质,不是晦涩难懂的玄学,而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日记。
“你们未来或许会成为医生,但请记住,真正的医生,永远不是只看病,而是看人。”苏静最后说道。
高峰论坛归来后的那个周末,顾然和苏静再一次站在了和衡堂的门口。
他们并肩走进院子,看着那面“患者故事墙”,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——
顾然,体质记录更新:
“近期生活节奏较快,但情绪稳定,体质保持平和,阶段总结:身边环境和陪伴者的重要性,不亚于任何药物。”
苏静微微一愣,抬头看他:“你还把自己写上去了?”
“每个人的身体故事,都值得被记录,”顾然轻声说,“包括我。”
苏静轻笑:“那你的‘陪伴者’,要长期负责吗?”
顾然点点头,声音低沉而坚定:“长期负责,一生有效。”
院中的风轻轻吹过,秦老坐在廊下,笑眯眯地看着他们,没有说话。
茶香袅袅,树影斑驳,这一刻,医学与人生,数据与情感,都汇成他们并肩前行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