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天后,苏静带着顾然来到一条幽静的胡同深处,推开了一家古朴的医馆——和衡堂。
顾然环顾四周,药香混着淡淡的木质气息,墙上挂着几幅古老的中医理论图,书架上摆满了厚重的医书。
一位须发皆白、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坐在书案前翻阅医案,听见脚步声,他抬头看向两人,目光透着一丝洞察。
苏静微微一笑,恭敬地说道:“秦老,我带了一位朋友来,他对‘体质’研究很感兴趣,想请教您一些问题。”
秦老放下手中的笔,目光落在顾然身上,微微点头:“研究药物的人,会来中医馆求教,倒是不多见。”
顾然也点头致意:“秦老,您好。我主要研究抗凝药物的个体化医学,最近在分析数据时,发现了一些无法用基因解释的药效差异。我想知道,中医关于‘体质’的理论,是否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。”
秦老抿了一口茶,淡然一笑:“‘体质’之说,自古便有,但真正理解它的人却不多。既然你愿意了解,那便从基础开始吧。”
秦老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医书,翻开其中一页:“体质,并非单一固定的,而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共同塑造的动态平衡状态。”
他指着书中的一段文字,缓缓说道:“有些人体质偏寒,遇寒则病;有些人体质偏热,过补则燥。不同体质,对药物的吸收、代谢、排泄,都会有所不同。”
顾然若有所思:“所以,在中医看来,体质是一种整体性的代谢特征?”
秦老微微一笑:“你可以这么理解。现代医学讲精准医疗,但精准医疗若只看基因,而不看人的整体状态,岂不是缺少了一半?”
顾然点了点头,这正是他近来研究中遇到的困惑——基因分析提供了药物代谢的某些线索,但无法解释所有个体差异。
“那么,中医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体质?”顾然问。
秦老轻轻放下茶杯:“望、闻、问、切,四诊合参。但最重要的是——长期观察。体质不是一时的状态,而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生理特点。”
苏静补充道:“所以,体质测量的最大难点,就是如何在现代医学体系下,建立一种可以被量化、长期追踪的模型。”
秦老微微颔首:“如果你们能做到,那就是真正的中西结合了。”
离开和衡堂后,顾然的脑海中仍回荡着秦老的话。
“体质并非固定,而是长期形成的平衡状态……”他低声重复着。
苏静看了他一眼,笑道:“你是不是在想,AI 是否可以追踪一个人的体质变化?”
顾然停下脚步,眼中闪过一丝思索:“……如果我们能获取长期的个体生理数据,比如心率变异性(HRV)、皮肤电阻、睡眠节律、饮食习惯,并结合影像分析来判断舌象、面色,那或许可以训练 AI 去识别一个人的体质类型。”
苏静挑眉:“这不就是你之前想要的‘量化体质’方案?”
顾然微微一笑:“是的,只不过,原本的思路是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生理变量,现在看来,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中医的整体观。”
苏静轻轻点头:“如果成功,或许能让‘体质’真正进入现代医学体系。”
两人对视了一眼,仿佛都意识到——这项研究,或许比他们最初设想的更加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