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办公室后,顾然和苏静正式启动了“和衡堂百年医案数字化”项目。
秦老提供的珍贵笔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整个和衡堂历代传承下来的医案,横跨百年,记录了无数患者的真实经历和身体故事。
“这些老医案里的信息量,比我们想象得要多得多。”苏静一边翻阅,一边感叹,“不仅仅是方剂和疗效,更多的是人与环境、情绪、生活状态交织的整体记录。”
顾然轻轻点头:“我们把这些录入系统,并不是简单存档,而是希望让AI逐渐学会‘读懂’中医思维。”
“不是单纯‘读懂’体质,而是‘读懂’人。”苏静补充。
“是‘读人’的AI。”顾然笑了笑,“这个听起来倒像是你会起的名字。”
两人相视一笑,办公桌上,一边是泛黄的老医案手稿,一边是HIT-D系统的全息界面——时间的缝隙,逐渐被他们合拢。
在系统接入和衡堂医案后,HIT-D的体质数据库从原本的3000多例现代患者体质曲线,直接扩展到近万例跨时代的体质记录。
更重要的是,现代患者的连续监测数据,与和衡堂历代医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时空映射。
百年前的“肝郁脾虚型”,与现代的“高压工作人群”呈现高度相似的体质波动模式;
五十年前的“气虚血瘀型”,与现代“亚健康青年”的体质评分趋于一致;
老医案中记录的某些体质演变规律,甚至精准预测了现代慢病患者的病程变化。
“这就像……我们在和过去的医生对话,”李思源看着屏幕上的数据交汇,感慨道,“他们用手写的,我们用代码写的,可看的东西,居然是一样的。”
“医学本身是连贯的,真正改变的是看待它的方式,”苏静轻声说,“我们从没离开过。”
系统升级完成后,和衡堂的患者逐步被纳入动态体质监测范围。
苏静带着秦老的弟子们,逐一教老患者如何通过手机记录体质变化,并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日常记录,比医生开的药方还重要。
“老爷子,您平时几点睡,吃什么,心情好不好,这些都和您吃的药一样重要,”苏静耐心地对一位80多岁的老病人解释,“我们要根据您的身体信号,动态调整药方,才能真正帮到您。”
“原来我这点儿破事儿,也能算成医学数据啊,”老爷子眯着眼笑,“那我可得好好填,不丢你们苏小姐的脸。”
苏静笑着点头:“我们信您的细心。”
顾然站在一旁,看着她和患者轻松自在的交流,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任感,是任何系统设计都替代不了的。
夜晚,顾然和李思源一起梳理新接入的老医案数据,却意外发现了一个问题——
部分老医案记录的体质描述,与现代患者自述体质存在“名不副实”的现象。
例如:
老医案记载“肝郁化火”,但现代患者填写的症状更接近“阴虚火旺”;
传统脉案记载“脾虚湿困”,但HRV监测显示,这类患者往往表现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;
部分自称“阳虚”的患者,在生理监测数据上却表现为阳气偏盛。
“这说明什么?”李思源皱眉。
“说明‘体质自我感知’与‘真实体质状态’之间,可能存在认知偏差,”顾然揉揉眉心,“现代人对身体的理解,与过去医生的判断标准,已经不完全一样了。”
“这是个机会,”苏静走过来,加入讨论,“我们或许可以把‘体质自我感知偏差’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,找到影响这种偏差的因素——比如情绪、信息来源,甚至是社会流行观念。”
“这个有意思,”顾然目光微亮,“如果能把这个偏差量化,就相当于找到了‘主观体感’和‘客观体质’之间的转换规则,这比我们单纯做体质量化还要更进一步。”
第二天,顾然和苏静在茶水间碰到程向阳,把这个新发现汇报给了他。
程向阳一边听,一边慢慢搅拌着杯中的普洱,目光深远。
“你们知道,我为什么一直支持你们做这个项目吗?”程向阳忽然问。
顾然和苏静对视一眼:“因为个体化医学是未来趋势?”
程向阳轻笑:“不全是。”
他放下茶杯:“医学的发展,从来不只是技术的进步,而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,是人和身体之间的距离。这套系统,做得好的话,不只是帮助医生理解患者,还能帮每个人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。”
“医学的尽头,不是治病,是看见人本身。”程向阳语气缓缓,“这个,才是你们真正该做的事。”
顾然微微怔住,苏静的眼神也渐渐柔和。
他们知道,这条路,越走越清晰了。
深夜,苏静回到家,翻开秦老送的那本老笔记,看到一页特别的记录:
“医者,察人于病前,观人于病中,伴人于病后。”
她拿出笔,在旁边加了一行字:
“愿这条路,走到每个人的身体和心里。”
同一时刻,顾然坐在实验室,盯着屏幕上的体质-生活-药效三联图,屏幕下方,显示着苏静为他个人体质记录的备注:
“此人自律且克制,阳气虽足,偶有情绪低谷,宜温补,宜舒展。”
顾然笑了笑,把这段备注保存到自己专属的体质档案里。
生活和医学,数据与人心,正缓缓交融成一条属于他们的路。